当前位置:首页  新闻中心

日 期
2022-05-04

铁人精神永放光芒!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选摘《铁人印记》


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,“好书探”公众号选摘《铁人印记》,弘扬铁人精神,弘扬劳动精神。

铁人王进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,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,是中华民族的时代英雄,更是石油人的骄傲、石油人的榜样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在石油战线弘扬的大庆精神、铁人精神,实际上包括克拉玛依精神、玉门精神,这种精神的弘扬,至今仍然需要,而且永不过时。”

《铁人印记》由郭岗彦同志撰写,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。《铁人印记》以平实的语言文字、丰富的历史图片以及动态视频讲解的方式,用一个个小故事立体地再现了铁人王进喜的人生经历和英雄事迹,准确地阐释了铁人精神及其时代价值。《铁人印记》是对铁人精神最好的记载和传承,新时代赋予铁人精神新的内涵,铁人精神永放光芒!



“铁人”王进喜:宁肯少活20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

五一劳动节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。

这一节日可以追溯到1889年7月,那时由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代表大会。会议通过决议,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,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。

在这一天,重温石油工人王进喜的故事,有着独特意义。王进喜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,玉门解放后成为一名新中国的石油工人。他因用自己的身体制服井喷而家喻户晓,人称“铁人”。

作为“铁人”,王进喜一不怕苦,二不怕死,一心只想多打井,快打井,打好井。凭着对祖国、对人民、对石油事业的一腔热血,王进喜谱写了一曲新中国石油工人的壮丽凯歌。

1970年11月15日,王进喜因胃癌医治无效不幸病逝,终年47岁。如今,大庆精神、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历久弥新,更久而弥坚。

好书探选摘了《铁人印记》一书中的部分章节,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王进喜。

苦难的童年

王进喜,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区,祖籍陕西大荔县羌白镇焦家村。

据说王进喜祖上大约在清道光年间(1821~1850年)由陕西迁到甘肃河西走廊的赤金堡,经过几代人的努力,到王进喜的祖父王博学当家时,王家已成为当地富户,不仅有上百亩土地,房屋连片,还开有一处当铺。

清朝同治年间(1862~1875年),因受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影响,陕甘等地发生回民起义,河西走廊发生兵变,有一股土匪袭击了赤金堡,把王家洗劫一空,随后又一把大火烧个精光。自此,王家衰败不堪。

王进喜的父亲王金堂出生后,王家想尽一切办法供他念私塾,学认字,使其勉强成为一个能算账、会写字,有知识、有文化的庄稼汉。

王金堂30岁得子。王进喜刚出生时,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个男孩子,心里非常高兴。按照当地的习俗,王金堂把婴儿包上一件老人衣服,装在草编的筐子里挂到秤上一称正好十斤,于是就起名为“十斤娃”。十斤娃名字听起来非常壮实,实则身材瘦小。十斤娃长大后,按照王家的家谱往下排,起名王进喜。

王金堂30岁得子。王进喜刚出生时,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个男孩子,心里非常高兴。按照当地的习俗,王金堂把婴儿包上一件老人衣服,装在草编的筐子里挂到秤上一称正好十斤,于是就起名为“十斤娃”。十斤娃名字听起来非常壮实,实则身材瘦小。十斤娃长大后,按照王家的家谱往下排,起名王进喜。

“十斤娃” | 图片来源:《铁人王进喜》

王进喜年幼时,父亲因遭债主毒打,双目失明。作为全家最大的孩子,六岁的王进喜牵着双目失明的父亲四处乞讨。关于这段乞讨生活,《人民日报》记者田流采访时,王进喜曾有过叙述:“地不打粮,只好要饭。我拉着棍子,给双目失明的父亲领路,走南村,串北庄,出去要饭,地主家的狗也怪,单咬穿破烂的,这不(王进喜卷起裤腿给大家看),当年被狗咬的伤疤还在。张口叫门要吃的,可真不容易,那时候好一点的人家给点麸皮,坏的人家还出来打我们一顿棍子,家里穷得光光的,要啥没啥,全家人靠讨饭度日,真是一天比三年还长。”

小进喜与父亲乞讨 | 图片来源:《铁人王进喜》

10岁时,王进喜和三个小伙伴到祁连山为地主放牛,几个月回不了家。到年底结账时,东家以王进喜弄丢了牛为由,克扣了他的工钱,还不准他来年再干。他只好在周边河沟里捡拾“黑油”(实际就是渗漏出地面的石油)变卖以补贴家用。

王进喜故居 | 图片来源:铁人王进喜纪念馆

1937年10月初,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孙健初与美国石油地质专家马文•韦勒博士、费富德•萨顿工程师一行从上海出发到玉门考察。在考察途中,他们遇到几个用土办法挖油的赤金人,其中有一个浑身黑油的十几岁的小男孩。这个小男孩只穿一件又破又短的皮袄,因为一天到晚和原油打交道,浑身都是黑色,大概从来没洗过澡,一身原油只有用砂纸才能收拾干净。

也许正是这种周身的“保护层”,才使他免受严寒之苦。韦勒博士把他的所见,特别是遇见这个黑油男孩的情景写信告诉了家人。1991年韦勒的女儿来到玉门还在查找这个黑油娃,人们都说他就是当年的王进喜。

1937年到玉门勘察的孙健初(右)、马文•韦勒(中)和费富德•萨顿(左)| 图片来源:《铁人传》

12岁那年,王进喜不畏强权,到伪区长家讨要他家被霸占的土地。虽然只要回了几丈白土布,却是王进喜与恶势力抗争的一次胜利。

放牛娃的那段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,在以后三十几年的奋斗生涯中,他经常讲“我是个放牛娃”,从不忘记自己的苦出身。当上大队长以后,他一再声言自己要当一个勤勤恳恳的老黄牛,为人民服务一辈子,这不能不说与他儿时形成的“黄牛情结”有关。

1938年,王进喜15岁。此时由于抗战的需要,玉门油矿开始开发,王进喜在油矿打短工、扛长工,直到1949年。

王进喜年龄虽小,却干着和大人一样的重活,住的是“金窝子”、石窑洞、席棚子,穿的是一张光板羊皮袄,“白天穿,晚上盖,雨天毛朝外”,吃的是稀饭、黑面馍、盐水辣子菜,常年不见油,更别想有肉。这样的生存环境,对正在长身体的王进喜来说非常残酷。无论是运煤、搬石、铲沙、打土坯……样样得和大人一样干,加上他性子直,脾气倔,爱争个高低是非,经常挨工头的打骂,受尽屈辱。

玉门石油河 | 图片来源:《石油精神——文献石油70年》

王进喜进矿以后,一段时间内矿上只管饭,不给工钱。到1939年7月才给工资,微薄的工资只能勉强补贴家用,王进喜始终在社会底层挣扎。10年间,在繁重的劳动中,王进喜个子一天天长高,骨头一天天变硬,但工资却没有增加。解放前夕,王进喜和工友们一起参加了护矿斗争。

正是这苦难的经历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炼就了他刚毅坚韧、倔强不屈的性格。玉门解放时的军事副总代表、解放后长期担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领导、后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的焦力人曾说:“解放以后,王进喜在党的教育下觉悟提高很快。在工作中拼命干,有使不完的劲,并成为铁人,这是有源头的。他在解放前长期受压迫,对艰苦困难的承受能力特别强,长年累月的苦干苦熬,磨炼出坚韧不拔的韧劲,磨炼出吃苦耐劳的耐力,这就是铁人的基础,铁人精神的源头。

考钻工  拜师学艺

1950年春天,刚刚解放的玉门油矿开始招收第一批钻井工人。解放前,王进喜在国民党统治的玉门油矿干了10年,以干杂役为主。在这次招录考试中,王进喜不服输、争强好胜的性格表露无遗。当时,钻井工人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种,招考安排了两个考试项目,一个是文化课,另一个是实际操作。当时大家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,文化课是以念报纸的形式进行的。

王进喜因为从来没有上过学,斗大的字不识几个,自然被淘汰了。和王进喜文化程度相当,一起参加招考的工友,大多被安排为后勤等其他工种。虽然被淘汰,但王进喜并不甘心,他发誓一定要当上钻井工人。

当时玉门油矿流行一段顺口溜,用四种动物来形容四个工种:“钻井是老虎,炼油是狐狸,运输是狼,后勤杂役是绵羊。”王进喜跟别人说:“要当就要当老虎,绝不能当小绵羊。”他找领导和主考师傅软磨硬泡,非要当钻工。招考的师傅们看他又瘦又小,估计要是上了钻台,搬动卡钻都很困难,于是就让他先去试一下。没想到王进喜按照师傅的示范和要求,非常轻巧连贯地完成了整个动作。他不仅抬钻杆、提卡瓦等力气活干得出色,而且上了钻井平台后打大钳、拉猫头等动作同样干净利索。

第一次操作的王进喜,其动作的协调性、连贯性,善施巧劲的机灵劲,还有他那双滴溜溜转的大眼睛,给师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油矿为王进喜特别安排了一次补考,破例招收其为钻井工人。

王进喜成为钻井工人后,虽好学上进,却一时难以克服从小养成的自由散漫的习性。解放了的玉门,民主氛围日益浓厚,这让王进喜产生了一种错觉,认为解放了就自由了,就可以想干啥就干啥了。他爱听秦腔,周围无论哪里有秦腔,也不管井队闲忙,王进喜必到无疑;他离家近,动不动就回家;油田组织的识字扫盲班,也很难提起他的兴趣。但人们也发现王进喜为人厚道,很孝顺,懂得感恩;干活从不惜力气,又肯动脑子,善于鼓动大家,只要他在,井上的活就干得又快又好。

王进喜简介

面对这个优点突出、缺点明显的王进喜,井 队领导很是伤脑筋。油矿领导根据王进喜的表现,结合他的成长经历分析后认为,这是一个本质非常好、潜力非常大的好苗子,只要加强引导和培养,一定会成长为一个难得的骨干力量。

为了培养王进喜,油矿领导让全油矿最德高望重的老钻井队长郭孟和做王进喜的师傅。按照要求,王进喜和郭孟和签订了师徒合同,正式拜郭孟和为师。人称“国际石油工人”的郭师傅,1945年到玉门油矿工作,1949年参加护矿斗争,迎接解放。解放以后,郭师傅积极参加各项活动,是油矿第一批入党、第一个被提拔为大队长的工人。

郭师傅见多识广、积极苦干、公而忘私,是全国石油系统最早的劳动模范,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。王进喜跟随郭师傅三年,不离左右。郭师傅不仅悉心指导王进喜应该怎样做事,还教导他如何做人,怎样做一个受人尊重、有家国情怀、能对国家有更大贡献的人。

王进喜1956 年入党,同年4月任贝乌5队(1205钻井队的前身)钻井队副队长,两个月后当上队长。郭师傅的精心培养和言传身教开启了王进喜的别样人生,使他完成了个人成长历程中一个质的飞跃。

定格在泥浆池的英雄

 王进喜留给世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不顾腿伤,带头跳进泥浆池里,用身体搅拌泥浆压制井喷的难忘瞬间。

 这是1960年5月,1205钻井队打第二口井时出现的情景。王进喜在拆第一口井的井架被钻杆砸伤右腿之后,带伤奋战在井场不肯住院,还要求全队为此保密。支部书记没办法,报告了上级,王进喜才被迫住进医院,但经过简单包扎后他又偷跑回来。

第二口井地处高压区,王进喜不放心,他把防漏、防喷当作重点,指挥大家挖了两个大水池并储满了水。技术人员提出压井要用重晶石粉,可惜因缺货没有送来,倒是送来了500袋固井用的水泥。为了防止意外发生,王进喜带着腿伤,一会儿坐着,一会儿拄着双拐站在旁边指挥。

王进喜受伤不下火线,拄着拐杖在第二口井上指挥 | 图片来源:《铁人传》

   当打到700多米时,突然发生了井喷,强大的高压液柱冲出井口,冲向井架,不一会儿就达到十几、二十几米高。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,液柱越喷越猛,越喷越高,吼声震得人耳朵发聋,一场大事故眼看就要发生。

此时,王进喜忘了伤痛,急切地对大家说:“同志们,现在情况紧急,就是搭上命也要压住井喷。” 这时有人提出往泥浆池里加水泥和黄土,代替重晶石粉以压住井喷。王进喜觉得此方法可行。

方案确定以后,人们便急速行动,像固井时那样搬起水泥往泥浆池里倒,有人用铁锹,有人用手往里面扒黄土。但问题也跟着出现了,大量的水泥沉入池底,泥浆混合不好,而且糊住了池底的上水管口,泵不能上水,现场又没有搅拌机,连杆泥浆枪也没有……

井在喷,水柱在往高里窜,吼声传得老远,情况越来越紧急了!怎么办?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只见铁人王进喜扔掉拐杖,“扑通”一声跳进泥浆池中,手划脚蹬,用身体来搅拌泥浆。

王进喜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中搅拌泥浆,带伤制服井喷 | 图片来源:铁人王进喜纪念馆

队长跳下去了!紧跟着司钻戴祝文、北京石油学院实习女生段功武,还有几名工人也跳了下去。大家奋力搅拌,上水管线畅通了,泥浆密度升高了……经过整整三个小时的紧张搏斗,井喷终于被制服了。

此时王进喜已精疲力竭,伤腿上的绷带早已不知去向,伤口被碱性很强的泥浆浸泡、冲刷得血肉模糊,疼痛难忍。大家刚把他拉上来,他便昏倒在地。正当大家准备送他回去休息时,他清醒过来并大声说:“不要管我,看井压住没有,赶快大排量循环,防止水泥凝固,快点处理泥浆。”工人们帮他擦去身上的泥浆,为他披上老羊皮袄,而他坐在那里,继续分派工人们处理事故后的各种问题,依然是那样坚定、沉着!

这口处在开发试验区的第一口井,是王进喜用生命打出来的。他不顾腿伤,一直坚守在井场上,在关键时刻扔掉拐杖,跳进泥浆池,用自己带伤的血肉之躯搅拌泥浆压制井喷。这是他在用自己的生命践行“宁肯少活20年,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”的豪迈誓言。

扫码关注
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
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淘宝店铺
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职教双一流公众号
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好学好知公众号

版权所有(C)2022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         鲁ICP备15009631号-6        (署)网出证(鲁)字第017号